首頁
1
資源連結
2
心理相關文章3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71639.html 心理治療的定義: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心理治療的定義: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心理治療的定義: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春林博士/臨床心理師  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社會普遍對心理疾病抱持偏見,對心理治療並不理解,曾經有人建議陳水扁應該去做心理治療而社會普遍認為這個建議是一種不敬與攻訐。殊不知人人都有可以處理的心理困擾,看心理治療師並非見不得人的事,並非一種詛咒;而應是一種祝福,因為我們可以藉此機會把自己清理得更乾淨、更健康。      我們常說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樣重要,我後來覺得不對,心理健康應該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因為不論我們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我們不但無法保證不得某些病,也無法阻止老化。人體只會愈來愈殘敗,但心理能力卻可以愈來愈精進,愈來愈趨近成熟,即使身驅殘敗仍能不被「潛水鐘」所困,而像「蝴蝶」般自在飛舞。      《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 Jean-Dominique Bauby 在四十四歲時得了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從頭到腳全身癱瘓,意識清醒地封閉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無法與他人溝通,只能靠著眨左眼皮與外界對話。在這種狀況下他還能保持心境平和,並藉著眨左眼讓友人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下他的故事。他將自己的身體比喻為封閉的潛水鐘,而蝴蝶當然就是他的靈魂。就在《潛水鐘與蝴蝶》出版後兩天作者就過世了,但他認為他被禁錮的靈魂永遠活著。       大學教授Morrie Schwartz在晚年時罹患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簡稱ALS)的重症,這種病的症狀是肌肉會從腿部逐漸萎縮,當萎縮到達肺部時生命隨之結束。這位老教授面對死亡一步步近逼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藉著每星期二與昔日學生Mitch Albom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Mitch 世故冷漠的心,Mitch 則將一堂一堂有關生死智慧的課寫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紀念老師。     Jean-Dominique 的接受與勇氣與Morrie 的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就是一種心理修養,一種心理成熟度。他們未必是藉著心理治療做到的,但是心理治療可以做到這樣的境界。從存在主義的觀點我們都一定會問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目的為何?人生的意義何在?從現象學的觀點會認為人生是沒有終極與一致的意義的,不走到最後不能確定上述問題的答案,每一個人所認定的意義也不相同。       今年春天買了比以往更多的花草,新添了二十一盆,在暖洋洋的春日午後,在陽台心愛的錫蘭肉桂樹下張開躺椅享受一本好書,抬眼四望,自己被包圍在一團花團錦簇中,如此奢華的對待讓我驕傲地像個公主。       前年的一盆石斛蘭開完花後一直營養不良似的再也不開花,前一陣子好高興地發現竟然結了個小小的花苞了。真是一日看三回,期待花開放,沒想到卻被螞蟻給咬斷了花莖,讓我難過了大半天。       兩週後,嘿!在石斛蘭細瘦的身軀上又冒出一個稚嫩的花芽。不禁為萬物的生命力感動,只要可能,就會用盡一切力量冒出頭來。萬物都有成長、發展、自我實現的需求與潛能,在我看來每個人或許因為累世的功業而在此世有不同的天命,人之所以要來世上走一遭就是要來修一些功課的。每個人要修的功課不同,就如同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之所以會有某些功課是上一輩子修得還不夠完滿,還沒能做到自我實現,還未將自我價值充分展現。所以人生的目的在將自己的心理能力「修鍊」到成熟,而我認為的成熟是:不憂不懼,隨心所欲不逾矩,同時沒有什麼是不能捨棄的。       曾經有部電影描寫有個人死後到了天堂遇到許多天使,天使親切地迎接他並帶他到一個擺了好幾部像電視一樣機器的地方。天使請他坐下來,這些機器就開始放映他的一生。他就這麼看著他的一生像電影一樣從頭播映,不久他就發現只要在他逃避面對事情時畫面就會停格,接著另一部機器繼續播映。一生過完,一部部停格的機器畫面上是他第一次惹爸媽生氣卻不敢道歉、他愛上一個女孩卻不敢表達、他為人父親而不敢訴說自己對孩子的關愛……。       在一陣討論之後天使告訴他:「你在這一生中缺乏了愛與勇氣,所以我要請你重回人間把愛與勇氣學會之後再回到這裡來。」畫面一轉,這個人又出生在人間,重新學習愛與勇氣。       如果我們此生學不會原諒,那麼就得來生再學;如果此生學不會勇敢面對,同樣得再世重修,為什麼我們不在這一生中就學好?       要能「修鍊」到這樣的境界未必一定要藉由心理治療,卻是一定要下功夫的,要回到自己身上,要與自己接觸。心理治療就是這樣一套探索自己、修整自己、發展自己的專業。既然能成為一門專業就表示它是為大眾所認可的,是需要一定的資格與執照才能執行的,有不同學派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方法指導執行手段的,有一套專業規範約束專業實施的,有專業團體處分不當行為的。       不少人因為心理治療似乎很抽象而質疑其效果,由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已經證實心理治療能夠改變大腦神經結構與生化成分(Lewis etc., 2000)。大腦改變了,整個人的心靈層面當然不同。       成功的心理治療有美容的功能、有賺錢的功能、有健身的功能、有保命的功能。因為能保持好心情、有能力調整自己情緒的話,自然容光煥發顯得氣色好,更漂亮。若能自我肯定,形諸於外的就是有自信、有能力,自然容易促進人際關係、獲得他人認可、把自己或自己的產品行銷出去。心理健康,身體自然會更好,胃病、便秘、頭痛等心身疾病減少,身體愈來愈健康。如果能愈發瞭解、處理自己的心結(complex),自然不易掉入莫名其妙的關係陷阱,避免受害。      有的人會認為愛情與心理治療有相同的好效果,可以使一個人有大幅度的修正。我相信愛情確實也能改變大腦生化,但是一個愛人實在無法與一個心理治療師相提並論。一個愛人不會愛得有方法,無法不因為你的各種情緒而不受影響地一直提供品質一致的互動。他很可能有一天覺得你非夢中情人而拋棄你,可能會跟別人訴說你的種種,可能背叛你、利用你……。心理治療師都不會這樣做,也不能這樣做。心理治療的養成訓練就在讓他能表現出專業作為而不是一般人的作為,簡而言之,心理治療的治療行為是有品管的。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找出事件的導因,提供情緒的支持,分享不易告人的隱私,處理未完成事件所造成的遺憾,學習用多元觀點來看事情,增強自我肯定能力,找到人生的意義,學會快樂地過日子。      心理困擾、精神疾病與一個人的性格有絕大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養成是累積數十年而成。但是有了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通常都希望求助心理治療時要像看感冒一樣,藥到病除,談一次就好,這是一個迷思、錯誤的觀念。      藥物雖可藉調整體內生化而改善情緒,但藥停了,效果就停了,何況誰喜歡天天非得吞藥不可?為什麼不同的人面對相同困境的反應不同?這就牽涉了性格或曰個性。心理治療可以修改性格,只是需要長期勉力為之;但效果不易消退,通常都是愈來愈精進。想想,如果要修正一個人已經培養了十幾二十年的性格,花個二、三年,甚至七、八不算過份吧!如果進行藥物治療,只是藉著藥物調整腦中生化,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不是又要重來一次?如果能使性格改變,同樣能使大腦生化改變,但是卻是更長期的改變。      得了憂鬱症可以復原,但再發率仍高,研究指出透過心理治療會縮小再發的影響及延長再發時間的間隔。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傑米森博士(Kay R. Jamison)本身是躁鬱症患者,她和她的老師Frederick Goodwin合寫了著名的教科書《躁鬱症》(Manic depressive illness)名震一時。她在她的《瘋狂天才》中也強調心理治療在躁鬱症的治療上佔有重要地位,她說雖無證據顯示光靠心理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躁鬱症,但不斷有證據顯示以心理治療佐以藥物可以降低復發的危險。       我們知道重大失落、意外事件對我們任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而仔細觀察,你極易辨識得出那些順利走過陰鬱幽谷而真正復原的人。你會感受到他們整個人改變了,由裏散發到外的改變,不是藥物效果可以造成的改變,你清楚知道是整個性格的改變。       有人以為以談話治療為主的心理治療不科學,可是怎麼沒先思考科學是什麼?科學在所有的自然或人類現象之前沒有極限嗎?如果我們對很多精神疾病的緣起(如自閉症)尚無法以既有的科學知識來究竟,我們如何能以唯一的所謂科學來指責某事物不科學?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於一九八三年獨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一生研究玉米,為遺傳奧祕新開的一扇窗在三十多年後才被後人慢慢理解,此一成就成為整個遺傳學發展上的重大突破。她認為我們所謂的科學方法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瞭解,這不是追求知識的唯一途徑。早在生理回饋(biofeedback)這個名詞發明以前她就相信人類的溫度可以受到人體控制,甚至連血液循環及其他許多我們以為是不隨意的生理過程都可以受到意志的左右,她說:「萬物的奧祕遠遠超過我們靠現有科學方法能理解的範圍。」她也堅信「如果我們不能意識事物的一體性,科學能帶給我們的充其量不過是四分五裂後的東西;更有甚者,或許只是東西的一些碎片。」       既然心理治療有如前所述的這些功能,其實也提示了如何挑選一位「好」的心理治療師。除了檢視他的證照、學養外要找一位心理修鍊不錯的治療師,一位愉悅、輕鬆、自在、穩定、「漂亮」的治療師。心理治療師進行治療的工具有二,一為其治療技術,另一則為其整個人。心理治療師是用整個人與當事人互動的,他需要清明的心靈來感知當事人所要傳達的意識、潛意識訊息,僅有治療技巧是不足夠的。精神分析師Herbert Rosenfeld(1987)也曾強調分析師的人格及其智力是他的治療工具,因此他的心智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他自己的心理修鍊都還不成氣候,能給你的也只是空泛的道理。       我所謂「漂亮」的心理師是因為我認為心理的健康是會自然形於外的,是會讓你覺得他是有光采的、亮眼的,而他之所以能光采、亮眼是因為如朱熹所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4560.html 淺談心理治療 淺談心理治療 淺談心理治療                          作者: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劉瑞楨    流水遇到了阻礙,有時會繞道而行,有時會逐漸透過自己的力量穿石而行。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我們也是會想辦法繞過困擾,或是直接解決困擾。然而有時候,往往會發現生活中有些困擾難以解決,像是憂鬱、焦慮、壓力、失眠、人際關係困擾、或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就如同流水無法解決阻礙,卻會積成小水灘,衍生臭味、蚊蟲。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些協助來改變這些困境。     「治療」意味著有專業的力量在幫助我們進行改變,而「心理治療」則表示著改變會在我們的心理層次上進行,也就是在我們的思考上做些改變。再者,「心理治療」也表示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改變。更簡單的說,「心理治療」是一個「思變」的人與一個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心理師或醫師進行「思辯」,進而使那個「思變」的人產生有益其生活的改變。    如果你想改變,那改變會怎麼進行呢?心理師會與你形成一個很特別的人際關係,那不是朋友聊天,也不是師生授課,而是一種合作與信任,以個別方式進行或是與一群與你有類似困擾的人以團體進行,在每週約定的時間內,在保密的倫理原則下進行的人際互動。心理師會在你對困難的描述下,逐漸對你的問題做瞭解與分析,並會在清楚的心理學理論架構下,提出適當且有效的方法來試圖解決你的問題。    然而,在改變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並非相當容易,因為改變會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有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努力卻帶來些挫折,在改變的過程中還會有種變得更差的感受,導致懷疑起你的心理師或自己來。但請你記得就如同滴水穿石一般,要貫穿那堅硬的石頭,需要持之以恆的過程。不過,當你越想要讓自己不同,你就會發現改變的過程正在發生,而且改變的時間也就越快。    心理治療是個有完整理論架構的改變的方式,更有相當專業要求的心理師協助下,讓思變的你與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辯,你會發現你的改變也會感受到自己改變的力量。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4562.html 壓力反應與放鬆治療 壓力反應與放鬆治療 壓力反應與放鬆治療    臨床心理師方愛珍想像一下,在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巷道,你沒看到有任何來車,而你準備穿越過去,忽然,一輛摩托車飛馳而來,你聽見尖銳刺耳的喇叭聲促使你趕緊收回腳步。這時你感覺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還有些流汗,在生理上也會有心搏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神經亢奮性增加、唾液分泌減少、鈉滯留量增加、血糖升高、胃分泌增加、腦波改變、尿量增加等壓力反應,這些是人體與生俱來的本能,主要是為了讓個體在面對威脅時能迅速的行動。通常這些生理反應在威脅解除後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平復,但若長時間處於壓力環境下時,個體生理除了本能的產生以上所述之壓力反應外,個體還會有血清膽固醇上升、T-淋巴細胞數降低的狀況。因此,若是沒有適當的方法加以放鬆並調適,生理狀況將沒有機會得以喘息和恢復到正常狀態,那麼這些原本應該是對個體提供保護的壓力反應,就很可能會成為身體不健康的肇因了。在壓力狀況下,除了可能會產生所謂的壓力症候群,如:失眠、情緒緊張、情緒低落、倦怠感、過度敏感、易怒、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另外,也很容易伴隨著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潰瘍、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癌症、過敏症、氣喘、花粉熱、風濕性關節炎、背痛等。而壓力除了可能會是疾病的成因之一,研究指出壓力大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提高患病或受傷機率的行為,例如:壓力大者的煙、酒、咖啡的使用量比壓力小的人大,而這些東西與多種疾病有關。此外,有壓力的人的飲酒及漫不經心等行為因素也可能是意外事故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壓力除了會影響生理狀況外,社交方面,則會有人際關係不協調、社會適應不良等狀況。所以,長期壓力累積會造成身體、心理和人際等三方面的影響,而如何適當的抒解壓力已經成為現代人主要課題之一了。 生理回饋治療即是利用呼吸練習、引導式意象、漸進式肌肉放鬆、內觀法及自律訓練等治療技巧輔以生理回饋儀器的生理狀態偵測,協助受治療者進入深度放鬆及學習放鬆技巧。生理回饋治療除了可以有效降低壓力症候群及緩解疾病症狀反應之外,更可以達到增進自我控制與接納及預防保健的功效。生理回饋治療主要適用於與壓力、性格特質、情緒困擾有關的生理或心理症狀,如(1)恐慌症、強迫症、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等焦慮症患者;(2)壓力症候群患者,如:失眠、情緒緊張、情緒低落、倦怠感、過度敏感、易怒、頭痛、腸胃不適等;(3)壓力引發或可能增加嚴重性之相關疾病患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潰瘍、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過敏症、氣喘、花粉熱、風濕性關節炎、背痛等。除了以上三種對象外,生理回饋治療也相當適合自覺壓力過大或希望提升生活品質與疾病預防者。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4559.html 壓力與生理回饋治療 壓力與生理回饋治療 當個體遇到壓力、恐懼、焦慮或處理一些緊急的狀況時,交感神經系統受刺激,使正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增加心跳及心臟收縮力,但末梢血流量減少,進而使血壓上升、血醣增加、流汗、手指尖的溫度降低。這些生理變化會引發個體非常不舒服的感覺。生活上,最快速直接的減壓方法就是放慢呼吸、放鬆肌肉;醫療上,則採用生理回饋治療,來加強個案學習放鬆技巧的成效。 「生理回饋」(Biofeedback)是一種以實證為基礎的治療典範(Moss, 1998; Schwartz & Associates, 1995;陳美君, 林宜美譯,2006)。Brown(1977)認為生理回饋治療是個學習自我控制自律神經的過程或技術,也可彈性調整心理生理功能;臨床應用之定義則認為生理回饋是我們學習自我掌控過程中的一項工具,個體可立即獲得有關生理的精細、正確、連續的回饋訊號(signal),將可以加速學習完全的身體放鬆,也可以用來對會導致緊張、生理激發的生理功能加以控制,學會去掌握身體最佳功能的最佳程度。由許多文獻得知,生理回饋已成功地治療與壓力有關的健康問題,學習「自我控制」是相當重要的關鍵,使療效可以長期維持(Sarafino, 2006)。 生理回饋治療的應用範圍很廣,適應症大致如下:身體化(恐慌、失眠、焦慮等)、肌肉疼痛(頭痛、背痛等)、功能性腸胃問題(大腸激躁症)、功能性心臟問題(胸痛、呼吸困難等)等。         生理回饋之治療及訓練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評估期、治療期及追蹤期。治療期又分為準備與學習期、內化期,以及應用與結案期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不同作法與目的,簡述如下: 1.準備與學習期:此期的處置與目標包括:給予個案認知上的準備,說明儀器的使用,以及生理指標的意涵。2.內化期:此期的處置與目標包括:個案跟隨放鬆指導語,並配合生理指標所呈現的感官回饋做身體覺察,並隨時自我調節,直到全身放鬆,並明確體驗放鬆所產生的身體感受。3.應用與結案期:此期的處置與目標包括:將已熟練的放鬆技巧應用於壓力情境,並評值目標達成度,準備結案。 治療過程中,個案的動機與練習是相當重要的。個案藉由學習控制生理狀態的歷程,減輕身心症狀的嚴重度,並增加個人安適的參與感,從中「領悟」到自我放鬆的重要性,是習得技術後,更願意持續應用技術於生活中的關鍵。因此,當個案具有改變症狀的能力,讓個案重拾病前的雄風,生理回饋治療是客觀且快速地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有利的工具,且更依賴個案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中。期待能夠在壓力管理之宣導方面,有效地將生理回饋治療運用於社區,以降低身心疾病的發生率。   作者:桃園療養院  劉昀玲臨床心理師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4558.html 壓力好大怎麼辦? 壓力好大怎麼辦? 壓力好大怎麼辦?                                                                                                                                                                            文:鄧夙舫臨床心理師壓力是什麼?簡單來說,壓力是一種個體主觀的,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的一種威脅,會激起個體的緊張狀態,而產生一些生理以及心理的反應。具體來說,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隻很兇的狗一直對你叫,你大概會感覺到自己注意力變集中在對你叫的狗身上(因為害怕它會撲過來攻擊),心跳加快,甚至冒冷汗,然後心裡覺得很緊張害怕甚至有想逃跑、想哭、大叫的感覺。這時候,遇見很兇的狗是一個壓力,那個情境是一個壓力情境,你就產生了一些壓力情境會產生的反應!那麼,壓力可能會對一個人造成甚麼影響? 在生理上,明顯的症狀有心跳加快、流汗增加、肌肉緊張及呼吸速度與呼吸方式的改變;還有失眠、免疫系統及內分泌失調造成火氣大、長痘子和其他生理問題、高血壓、消化系統功能改變 ( 拉肚子或便秘 )及膀胱肌肉鬆弛(常常覺得尿急甚至漏尿)、氣喘等並不是立即可以感受到的問題,甚至最近流行的漫畫NaNa的女主角患有的過度換氣的恐慌疾病,也是壓力所引起的呢!心理方面,則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如:害怕、焦慮與憤怒;認知功能失調與對他人的敏感度下降。而且心理壓力影響了腦內荷爾蒙的分泌,與產生的種種生理反應是相關的呢!所以大概就是這樣的公式:環境因素(事件)+心理認知(個體感受到事件對事件的解讀)à壓力à個體的壓力反應(心理及生理)那壓力是否都是不好的呢?不,適度的壓力反而可以提升表現喔!甚至還是對健康有益處的呢!因為心跳、血壓、肌肉張力都會增加,大家都知道適度運動時也會產生相同反應,都會讓人健康的!好比像是跳高選手,有一個橫桿在那裡時,他身心狀況因為壓力是緊繃的,反而可以提升最佳表現,但是高到一看就知道自己很難跳過時,他可能會放棄不想努力、可能會感覺到過大的壓力而產生焦慮反應,太簡單跳過時也無法激發他最佳表現啊!因為他隨便跳跳就跳過了。所以要有適度的壓力,反而是好的。拿唸書考試做例子,有人平常沒有壓力時就不看書,考試時就因為過大壓力產生了一些反應,反而造成表現得不理想,而有的人平常就因為小考給自己一些適當的壓力,一點一滴的看書,大考時因為感受到雖然較多但不致過大的壓力而表現的更好!至於要如何察覺自己是否壓力過大呢?你可以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例如有沒有頭暈、睡不好、頻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現象;認知方面會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或是想法較負面、悲觀;行為方面是否會食慾不佳或暴飲暴食,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等。若你發覺自己有上述現象,即表示身體已經在傳達一些警訊了。而這時該怎麼幫助自己保持好心情以面對種種壓力呢?有幾個小祕方不妨嘗試看看:1.停下來:當你覺得被很多事壓得喘不過氣時,請停下所有的動作及思考,輕輕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吐氣。吸氣時是緩慢且深長的,吐氣也一樣,什麼都不做,什麼也不想,就是讓腦袋靜一靜,只關注吐吶的動作;此時可以想像自己躺在一個最喜歡的地方,感覺那種快樂及放鬆,當心情較為平和時再緩緩張開眼睛,繼續未完成的事。2.說一說:當你覺得壓力很大時,試著找麻吉朋友說一說、聊一聊,別讓這些煩人的思緒一直困擾著你,說不定麻吉們也和你一樣有相同的壓力卻無處發洩!藉著彼此說話、分享心得,抒發心中抑鬱之氣!3.想一想:常聽人家說排除壓力的最大關鍵在於自己怎麼想,不知大家贊同與否?在此分享個小故事:有個員外有三個兒子,因為資質很差沒有老師願意教他們,所以員外決定祭出高薪禮聘策略。這一天,一位外地老師來應徵,並以對聯方式測試這三個兒子,於是他先問老大:「『東邊有一棵樹』,請對下聯!」老大想了想說:「西邊有一棵樹。」員外聽了當場氣得說:「東邊有樹,西邊就不會對花嗎?」沒想到老師這時開口說:「嗯!不錯不錯,老大很有方向感。」同樣的問題又問了老二,老二想了又想:大哥已經對西邊了,那我……老二就說:「東邊有一棵樹。」員外一聽更是生氣:「不是說過東邊有一棵樹了嗎?怎麼這麼笨。」老師這時又說:「嗯!不錯不錯,老二記憶力很好。」同樣的題目改問老三,他左思右想:大哥已經說過西邊有一棵樹,二哥也說東邊有一棵樹。想著想著他就坐在地上哭了起來,一見此景,員外更覺得無臉見人,不過老師卻道:「嗯!不錯不錯,老三很有羞恥心。」相同的問題問了三個人,雖然反應不同,但老師皆給予正面回饋,你是否也很欣賞這位老師呢?所以,往後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妨試著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你會發現,原來事情沒有想像中難以解決呢!4.看一看:除了休息、放鬆、改個想法看事情外,你也可以觀察身邊的人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壓力,有沒有哪一種紓壓法可套用在你身上?5.動一動:平常盡量撥出空閒時間作些喜歡的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或是到戶外走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心理學家史密斯曾表示:「當你在運動時,身體會分泌腦內啡,那是一種類似天然嗎啡的物質,它會在體內流動,幫助你放鬆。」因此若想解除壓力及擁有健康的身體,只要維持每天三十分鐘的運動量就夠了。你想當個身心靈都健康的人嗎?讓我們一起來運動吧!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壓力是無法避免的,就讓我們好好與它共處。參考以上的建議,相信大家會生活得更快樂。祝福每個人都能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4561.html 您累了嗎?找個機會讓自己好好放鬆吧! 您累了嗎?找個機會讓自己好好放鬆吧! 您累了嗎?找個機會讓自己好好放鬆吧!                        國軍桃園總醫院  臨床心理師呂孟真  先為自己做個壓力小檢測吧!請依序閱讀下面的題目,憑您的直覺回答「是」或「否」。若答「是」則得一分,答「否」則得0分。做完十二題後將分數加起來,並對照右邊的小表格,便能夠得知您目前的壓力指數。J1.您最近是否常感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2.您最近是否老睡不好,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3.您最近是否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4.您最近是否常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5.您最近是否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6.您最近六個月是否不止一次生病?7.您最近是否常覺得很累,假日都以懶睡渡過?8.您最近是否常覺得頭痛,腰酸背痛?9.您最近是否常和別人有不同的意見?10.您最近是否注意力難以集中?11.您最近是否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充滿恐懼感?12.有人說您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3分以下:壓力尚可負荷3-5分:壓力雖不大但也蠻困擾的,學習管理壓力有絕對必要。6-8分:壓力不小,必須找出有效管理壓力的方法。9分以上:壓力已到臨界點,再撐身體肯定會嚴重抗議,需學習如何管理壓力。 影響壓力的因素有許多,包括面對所需承擔的角色與責任、發生重大生活事件(親人生病、結婚、失業等)、追求完美或是難以自我肯定的個性、日常生活瑣事,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因素就是生活瑣事的累積。想像一下,如果一早醒來您才剛作完惡夢頭昏腦脹的,瞄一眼鬧鐘赫然發現自己已經睡過頭,趕緊起身準備出門,家人已經在您身後不斷催促著,您耐著性子不多理會整理要帶出門的手提包,卻遍尋不著該帶的家裡鑰匙,心急的找了半天才發現原來鑰匙就在自己手上。嘆了口氣走出家門,沒隔幾分鐘陰霾的天空就這麼突如其來地下起傾盆大雨,您口中忍不住碎唸了一下,還是認命的決定回家拿傘,沒想到正好一台轎車疾駛而過,路上的髒水濺了您一身……。看到這,您是否已經感到內心煩亂,忍不住想要咒罵幾句來發洩一早的不順遂呢?適當的壓力能讓人做事更有效率,但過大的壓力卻會讓人出現焦慮、煩躁、身體不適等種種身心症狀,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紓解方式是一件重要的事。當面臨壓力時,您可以參考下面的過程圖來幫助自己有效而平靜的面對壓力,降低壓力對自己的干擾。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這次就面臨的問題無法馬上做些什麼就解除的狀況,來說明您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從壓力的負面情緒中慢慢放鬆下來。1.、接受現狀:您已經想清楚自己目前無法為這個困擾多做些什麼,那麼就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力了,事情有時就會這樣」,並且提醒自己您現在的目標是好好的照顧自己,而不是解決問題。2、釋放痛苦的情緒:將您的擔心透露給好友、家人、或者專業輔導人員;利用運動或放鬆的方法降低負向情緒的干擾。3、安慰自己:能給予我們幫助的人並不總是在我們身旁,以下提供一些自己就能安慰自己的方法,也鼓勵您平時就預想一些能夠讓自己身心舒緩的活動。l          視覺:觀賞美麗的圖畫、公園的樹木草地、商店櫥窗、逛逛市鎮的街道建築。l          聽覺:聆聽古典樂、樂器伴奏的柔和音樂、自然音樂、唱歌、聽朋友唱歌。l          嗅覺:點燃香精或焚香、到麵包店吸聞麵包的香味、聞聞衣服剛洗好的味道。l          觸覺:做個按摩、擁抱某人、泡熱水澡、感覺微風如何吹拂你的臉或身體。l          味覺:慢慢吃最喜歡的食物、慢慢喝杯溫熱的飲料並感覺溫暖緩緩進入體內。4.、換個角度思考:這件事有沒有帶來什麼好處或轉機?狀況最壞會如何?有時候我們害怕的是未知,若能面對最壞的情況,就什麼也不怕了。5、若您發現自己一直專注在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上,或是深陷在負面情緒中,不妨試試用以下的方法來加以中斷:(前兩項建議您現在就可以一起來實驗看看,您會發現自己原本的煩惱與負面情緒突然從腦袋中消失囉!)★.轉移注意力:藉由想別的事情來讓您的大腦持續注意在想做的事情上a.     仔細描述您現在看到什麼,描述得越細越快越好b.    猜謎遊戲:減數字、倒唸親友姓名c.     專注在自己您喜歡且有益健康的活動中,例如運動。 最後,若您感覺運用了許多方法都難以幫助自己適當的紓解壓力並持續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您到醫療院所或社區的心理專業機構來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祝您有個輕鬆自在的生活。  
https://www.taoyuanpsy.url.tw/custom_82447.html 臨床心理師的好幫手—心理衡鑑 臨床心理師的好幫手—心理衡鑑 臨床心理師的好幫手—心理衡鑑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青科臨床心理師 吳慧菁                      叮咚!「34號!」~~ 精神專科醫院裡的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門診總是坐滿了焦急等待的家長及各種發展、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孩子。第一次到門診就診時,醫師基本上都會詳細詢問陪同的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們孩子的出生發展及疾病史。當醫師在問診的同時,會在腦中形成一種對疾病判斷的假設。但通常因為這類的判斷是很主觀的,所以在考量嚴謹、客觀及完整性的情況下,醫師常會開出一張張的轉介單加以輔助自己的判斷。如果各位家長仔細看的話,其中一類的轉介單,上面常會寫到「心理衡鑑」的四個大字!欸?這個到底是什麼檢查啊?我想,這常是大部分家長共同會有的疑問!但醫師可能受限於看診時間有限,並未能及時或充分地解答家長的疑惑!所以通常是等到檢查當天,才會由負責的臨床心理師加以解釋。其實,所謂的心理衡鑑包含幾個階段,分別是臨床心理師(一)評估轉介問題:要先去瞭解醫師轉介單上的期待及要回答的問題為何?(二)獲取與轉介問題相關的知識:要熟悉某個診斷的定義為何?使用哪種測驗於該情境?(三)資料蒐集:利用晤談、行為觀察及測驗分數加以統整;(四)解釋資料:能描述個案目前的能力水準、致病原因及治療建議等。而其中在本院兒青科常用的心理測驗則包含幾大類:(一)智力測驗:魏氏幼兒、兒童及成人智力測驗,主要是來評估個案的整體認知功能,通常會包含語文、知覺、記憶及速度幾個向度,平均施測時間為1個小時左右;(二)投射測驗:畫人測驗、(兒童)主題統覺測驗、羅夏克墨跡測驗,常用來看個案投射出的特定主題及內容來判斷可能的情緒、人格及其它特質,無固定時間,端看個案為此努力的程度或能力;(三)神經心理測驗:班達測驗,早期是用來看是否有腦傷,但也會拿來當做投射測驗使用之,平均6-9分鐘;(四)注意力測驗:CPT-III,K-CPT II等,主要是利用電腦作答來看個案主的注意力、持續度、警覺度及衝動性等,平均6-15分鐘,依不同版本而定;(五)量表:主要以紙本施測的方式,依題目數決定回答時間。當然還有其它的測驗型式,但礙於篇幅,無法一一道盡。所以家長在門外等待孩子結束施測時,可以問問孩子的表現如何?如果施測時間過長或過短,也可以問問心理師發生了什麼事?以便瞭解孩子在遇到任務要求時的反應為何?此外,為了因應先前臨床心理師在施測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別做成標語貼紙,宣導在實際測驗時,為了維護個人隱私、評估準確度及測驗版權,進行心理評估時,請勿拍照、錄音及錄影。大家一定很納悶,為何有這樣的規定呢?這是因為心理測驗都是有版權的,不是像一般電視或是報章雜誌上看到或聽到的心理測驗!且當在評估進行中,為了確保個案的專心、環境單純性及測驗內容的保密性,通常是一對一及在測驗室內關門進行的。除非受測的個案無法一對一進行,才會考慮請一位熟悉的大人入內陪同受測。最後要強調的是,雖然民眾是被動接受相關精神科檢查。但如果發現施測的心理師出現違反上述提及的專業原則或是測驗時間明顯過短時,就要質疑該心理師的專業性或倫理不足,因為這可能影響對個案測驗的內容結果解釋的正確性或推論性上。多個詢問的小動作,也能保障及維護孩子的權益!  
https://www.taoyuanpsy.url.tw/ 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